人類需要水泥混凝土就像需要水和空氣一樣,不管你喜不喜歡。水泥混凝土是灰色的,但水泥混凝土創造的世界將是綠色的。人類將永遠生活在水泥混凝土世界。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執行會長徐永模如是說。
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在建材中使用較為普遍,占比大,“十二五”期間,行業經濟總量已位列建材行業前列,在國家建設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但以往粗放的生產模式與使用方式,對資源的消耗和環境的不利影響十分巨大。因此,在節能環保的背景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面臨轉型升級,而其關鍵在于實現綠色發展。日前新當選的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會長、中建西部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文貴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綠色是一個導向,行業再不搞綠色發展,一點出路都沒有。
水泥混凝土對環境影響巨大
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的迅速崛起,得益于我國城鎮化進程的高速發展,是時代需求產生的一個結果。在這一過程中,水泥混凝土行業經濟總量快速增長,行業投資規模保持高位,2011年投資規模超過1500億元,2015年投資額達到2518億元。
與行業高速增長相伴的是行業產品與環境的巨大矛盾。
混凝土的主要原料水泥是不可持續發展的產品,其生產制造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十分不利,可排出大量粉塵和有害氣體,其中主要是溫室氣體和二氧化碳氣體。研究顯示,水泥的生產必然會通過兩種形式釋放大量二氧化碳:燃燒燃料而產生所需的高爐溫以及加熱石灰巖時發生的煅燒化學反應。在水泥廠中,60﹪甚至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都來自于這種無法規避的化學反應。數據表明,生產一噸水泥可排放二氧化碳約790千克至940千克,而我國2010年水泥實際產量達到16.68億噸,2014年水泥產量達到24.76億噸,估計二氧化碳排放超過16億噸。
對于水泥混凝土的污染環境問題,人們早有認識。但混凝土仍然獲得人們的青睞,原因是多方面的,這其中也包含了對水泥混凝土的優點的肯定。如業內人士評價說,與其他建筑相比,混凝土具有常溫澆注和硬化能力;長服役壽命;低熱島效應;微環境調節能力;可循環再生;凈化水質和維護區域水資源的能力。正是這一特點使混凝土成為當今世界上較大的建筑材料。
優缺點并存的現實,預示著解決水泥混凝土問題的基本路徑就是,在不舍棄這種建材的前提下,通過綠色發展,將其對環境的危害降低。而產品的綠色發展的實現,必然與行業的轉型升級同時進行。
綠色混凝土的發展之路
資料顯示,綠色混凝土的概念于1998年在丹麥提出,初期的設想是在混凝土使用中使用替代性膠凝材料或骨料,開發新型的水泥,降低水泥的需求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隨著認識的加深,人們逐漸將混凝土的理念拓展至消納工業副產物、保護自然資源、減少有害物質排放、提高混凝土耐久性、減小建筑物服役過程中能源和維護成本消耗等方面??傊?,綠色混凝土應在全生命周期內具有節約資源和能源,減小環境污染的能力。
我國綠色混凝土研究的起點與國際同步,1998年清華大學的吳中偉院士提出了綠色高性能混凝土的概念,倡導在混凝土制備過程中節約資源和能源、保護環境。
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頒布了《綠色建筑行動方案》,提出綠色建筑和綠色混凝土的理念以及全生命周期評價的思想,認為綠色建筑應當在全壽命周期內具有節約能源和資源、保護環境、減小污染、宜居的特點。綠色混凝土應具有節能、減排、便利和可循環的特點。這標志著我國采用全生命周期評價思想,提倡和促進建筑建材綠色化的起點。
2016年綠色混凝土被高度提倡。今年7月發布的《住房城鄉建設事業“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大力發展綠色建材,工信部與住房城鄉建設部共同下發的《促進綠色建材生產和應用行動方案》中明確,綠色建材是指在全生命周期內減少對自然資源消耗和生態環境影響,具有“節能、減排、便利和可循環”特征的建材產品。10月發布的《建材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中,提出大力發展綠色建材和建材部件,促進水泥等傳統建材的升級換代行動。
綠色混凝土的發展在我國也有大量的實踐,并取得很多經驗。但總體上還處在發展的初步階段,而行業的轉型升級也才剛剛開始。